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其先民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白山
黑水之间。后向南发展,主要居住在辽宁省境内,其他散居于吉
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内蒙等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
深厚。
其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莽式莽式是满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式”一词是满
族语舞蹈“玛克沁”的音译。莽式的表现形式在清人杨宾的《柳边
纪略》中曾有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
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
‘空齐’二字和之,谓之‘莽式’。犹之汉人之歌舞,盖以此为寿也”。
在清人吴振臣的《宁古塔记略》一书里记载:“满洲人家歌舞名为
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
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式礼。”
据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位满族学者傅英仁先生介绍:他在十三
岁时曾亲见其舅祖父跳过莽式,相传有“九折十八势”,所谓“九
折”,即“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
“怪蟒出润”、“大小盘龙”(带吸水)、“大圆场”;所谓“十八势”,包括
“手势”、“脚势”、“县势”各三个,“肩势”、“转势”、“走势”各两个,
‘鼓势”三个。合称‘九折十八势‘,。是对莽式的不何段落和切作的
总称。动作的名称都很形象,如“拍水”、“穿针,是棋仿捕鱼和织
网,“怪蟒出洞”的动作,是表演者双手握拳,从倾前向卞环斑,双脚
正步踏步,很有蟒出洞穴的婉蜒之势。表演莽式时的场面,一般台
前为男女对舞,旁立一人以歌伴唱,后面八人手持抓鼓横站一排,
配合台前表演口和“空齐”以烘托气氛。莽式的表演一般分三段:
第一段为“起式”,即准备缓缓起舞;第二段为“对舞”,即男女相对
而舞,这是舞蹈的主体;第三段为“乱舞”,即高潮。据传,高潮时刀
枪剑戟,各种技艺全部亮出,大显身手,舞蹈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情
绪中结束。
新时期以来,一些舞蹈工作者加强了对满族民间舞蹈的挖掘
整理和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
辽宁代表队首先推出了群舞《莽势空齐》,作品对传统舞蹈动作进
行了规范和提高,使舞蹈较好地体现出满族骤悍、粗犷的气质。80
年代中期,辽宁歌舞团又创作演出了根据满族神话故事改编的满
族大型舞剧《珍珠湖》,该剧编导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满族民间舞蹈,
并用以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受到广泛一致的好评。
腰铃鼓舞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一排
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民间祭祀舞蹈。满族信奉萨
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祀之日,先
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舞蹈,他们头戴神帽,身
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查玛们先在屋里跳,后到
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
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除病消灾。
表演腰铃鼓舞时,左手持抓鼓(或单鼓),右手持鼓鞭。抓鼓动
作为进三步退三步,边走边击鼓,称作“老三点”、“老五点”。这类
形式舞蹈的突出特点就是舞者腰部动作大,舞蹈时舞者以腰部发
力作用于腰铃,使其向前后左右摆动,在扭动中,系在身上的腰铃
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响声,舞至高潮时,有“张飞片马”、“苏秦背剑”、
“就地十八滚”等前翻后滚的技巧动作,鼓声铃声交织成一种绝妙。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