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台服装芭菲舞台服装

热点新闻Hot New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 热点新闻

芭菲舞蹈服装:加强提高舞蹈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PostTime:11-12-10 / 点击:2671

一 舞蹈教育,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担负着两大职责,一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专门人才,一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感、提高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上,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绷、直”是芭蕾舞训练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相烘托,互为制约。但三者之间至关重要的又数“开”的训练,这里的“开”,实际上就是一种“解放身体”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习什么舞种。但“开”的训练是不能缺少的。我们不妨借鉴芭蕾的训练方法来帮助我们学生解放身体。对人体蕴藏的巨大运动潜能,进行最科学和最充分的开发。  

肩、胸部位的开度,我们可以通过扶把,蹋腰压肩、俯地拉肩、以弹腰、下腰、甩肩等来解决。胯、膝、踝三部位的开度,我们主要通过腿功练习的压、扳、踢、控四大环节来解决,尤其是进行那些带有强制性甚至残酷的扳腿环节时,要鼓励学生忍受一时的酸、胀、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拉长腿部韧带。进行踢腿训练时,要向他们讲清:“踢腿这个动作是何等之英明,它似乎洞察到舞蹈工作者所需要的和最主要的工具”。(瓦冈诺娃语)使学生明白踢腿练习的目的性,提高他们踢腿练习的自觉性,使同学们逐步认识到只有腿的软、开度增强了,胯、膝、踝三部位的软开度也就随之提高了。练习开胯的方法比较多,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爬地蛙式”和“两腿打开,躺地压大胯式”,此外,还有“背臂”和“面壁”挤压胯式等。课堂上,练习站脚的五个位置时,我们就要要求同学们两胯收紧,两膝并拢,两腿肌肉呈向滚动状态和臂部肌肉上提并收紧状态,促使两腿腿尖向两侧作九十度的外开。  

我们虽不要求足尖的芭蕾,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脚背的训练,起到延伸腿部作用。腰部的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拧腰、涮腰、姿态斜腰、两腿重心的前后腰,单腿重心的前后腰;胸腰、中、拍腰的训练来加强同学们腰部的灵活性和力量。另外,头部在舞蹈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抬头、低头,在不同的舞蹈中,就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也应训练同学们头、脖子的灵活性。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各种增强开度、软度的练习,才能使同学们逐步明确只有身体各关节,特别是肩、胸、胯、踝等五大关节部位的“解放”,才能使身体更具有灵活性、可塑性和稳定性,才能更好地完成那些优美、迷人的地面上和空中的各种动作和技巧。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这些环节,在舞蹈教育中是最艰苦、最基础和最有效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学生舞蹈感受训练,提高学生舞蹈感受能力  

解放了身体不等于就能跳好舞。我们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软度还可以,身体也基本上打得开,但就是舞跳不好,或者是味道不正,原来这就是感受不太好。  

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洛夫说:“音乐——舞蹈的灵魂”。说舞蹈的全部情节,所有动作、画面都是编导根据音乐编织出来的。没有音乐也无从着手编舞。我认为“乐感——舞者的灵魂”,因为,舞蹈是舞者合着音乐来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果舞者对音乐没有感觉,那就无法完成舞蹈音乐作曲家的意图,也无法完成舞蹈编导的意图。只能算是做普通的体操,没有做到音乐为舞蹈服务。同时,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大家知道,舞者必须通过舞蹈,去感染、触动观众的心灵。如果舞者有乐感,但没有好的动作感受能力,使动作苍白无力,没有水分,连自己都没感觉,又怎么去感染观众呢?  

我在几年的舞蹈教学当中,始终把培养舞蹈感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没有感受,就没有好的舞蹈,甚至都不叫做舞蹈。我认为要培养感受应在以下这些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借鉴芭蕾的训练要素,有利于学生找到感受。“绷”、“直”、“立”,让学生将腿、膝、踝部和脚背等下肢各个部位“绷直”。其中,脚背绷直尤其为重要。延伸下肢的感觉,符合我们审美的情趣。对初学者进行那种“双肩、平正、下沉、提颈、双目平视、收腹、挺胸”的静立式训练。练就一个气宇轩昂的直立姿态,要在动作训练过程中,保持一种挺拨、舒展的姿势。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也找到了这种“开、绷、直、立”的感觉。学生跳现代抒情舞,也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  

其次,我认为中国古典舞,有利于学生找到舞蹈感觉。中国古典舞的能力训练、技术技能训练及身体的语言表现力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它十分追求身段美,在静态舞姿造形中,讲究“头正身侧”(如面对1点时,身体则一般对2点或8点),这样头与身体的相反作用力使舞姿造型显得活泼而生动,增强了立体感,培养了学生一种内在的感受,同时加强了动作感受。  

中国古典舞极为强调动作过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放先收”等“十欲”,突出矛盾,增强视觉效果,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追求动作的过程,有利于找到好的感觉。同时,中国古典舞也讲究“逢开必合、逢合必开、三合、三到”(三合:膝合肘节,手合脚,肩,肩合胯;三到:手到、眼到、神到),学生利用中国古典舞的这些原则,在训练过程中就会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讲究动作的过程,达到一种神形兼备、内外统一的最高境界。  

另外,中国民族民间舞,各民族舞以及同一民族的不同流派。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通过学几个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如维、蒙、藏、傣、汉族等民族民间舞。让我们的学生掌握这几个民族民间舞的动作风格,韵律特点,找到感觉。这样一来不但全面地解放了身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动作的感受能力。  

对于初学者,我主张,通过学生喜爱的作品,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即俗语云:“熟能生巧”。  

通过芭蕾的训练、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和有代表作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学生的动作姿态、感受能力就有了一个大的提高。一旦有了感受,每一个动作,包括走步,甚至静止的站立,在特定的音乐和环境下,都是一个很好的舞蹈动作。一旦有了感受,在舞蹈过程中,在感染陶醉自我的同时,也感染了观众,抓住了观众的心。  

三、 加强学生高、精、尖、特的技巧训练,体现新颖的独创性        

解放了身体,找到了舞蹈感觉,对于舞蹈者来说,已是一种大快人心的事,已经能适应一般的群文艺术表演。或者说,为向高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很好的技巧,就难于上档次,也难于提高其欣赏价值。  

21世纪,将是以个人表演技术的高、精、尖、特为尖子舞蹈人才的明显特征。所谓高,就是技巧,展示出更强的体能;所谓精,就是质量精良、挺拔、轻盈舒展、美观、规范。所谓尖,就是出类拔萃,一般难以企及;所谓特,就是技术有新意,具有独创性。千篇一律的课堂式技巧,将不再具有竞争性;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也将成为追求的目标。杨丽萍的手、胸、臂所构成的令人惊叹的美;黄豆豆的跳、转、腾、翻所展示的令人目眩的力;刘震的认、转、腾、挪所表现的令人屏息的轻,正是高、精、尖、物的表演技术的典范。是新世纪舞蹈人才的楷模,也是我们舞蹈教育的方向。  

我们通过扎实的把杆训练,训练舞者的各个关节的、肌肉、韧带的收缩能力与力量,掌握各种传统的跳、转、腾、翻的技巧,同时还必须在科学性、难度上、审美上、个性上进行大的改造。不断挑战体能与技术的极限,追求超常水平的技巧,形成独立个性,体现新颖的独创性。  

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充实舞者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舞蹈考生的文化成绩大多数比较差。而在我国舞蹈界也有这样一个共识,习舞者文化的程度普遍偏低。我国一位著名小说家曾在一篇小说中借主人公之口,对中国舞蹈者作出了这样的议论:“男人象女人,女人象小孩,小孩象木偶”。显然,这比“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议论更令人难以接受。  

作为舞蹈学生,文化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艺术道路的成败得失。没有文化的舞者,充其量是舞蹈的“机器”、舞蹈的“匠人”。缺乏厚实文化内涵的舞者,是难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应强调加重他们的文化课程的学习,以此来促进提高舞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在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中,是否可以增设一门文学经典作品或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文化教师对名著的剖析、讲解,促进舞蹈学生能更深层次的认识生活和感之不同的生活形式,并在促进舞蹈学生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获得艺术品味的提高与心理智慧的发展。  

舞蹈学生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习舞”的过程中,但在这“习舞”的过程中,倘若文化教师与舞蹈教师能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为学习舞蹈的学生们培养出更好的创造力、想象力,并通过全面展开的素质教育,使其获得较厚实的文化基础,那他们的舞蹈表演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  

五、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教学或排练演出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学生,抢节奏或拖节奏。这都是因为灌输式的教育与对“人体工具”的塑造、锤炼,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有跳舞跳得好的学生,却创造不出一段完整的舞蹈。有的跳得很熟的作品,却说不清道不明其作品的内涵和为什么而舞的道理,这无一不表明我们的学生缺乏专业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中、高年级开始,应逐步加入舞蹈常识和编舞常识课的内容。前者要求舞蹈学生必须懂得一些本门艺术的基本常识,后者要求学生在习舞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早期的对身体表现功能的开发。逐步进

电话:1381115079213661118529
地址:安定路20号院安圣苑2号楼904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微信号

扫一扫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