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各种宗
教舞蹈。这些舞蹈有的直接宣扬宗教教义;有的具有宗教色彩;
一、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寺庙舞蹈:羌姆、查玛、跳布扎。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后,在其本土大乘佛教密宗的《金刚
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原在藏族地区流传的苯教舞蹈和当地的民间
舞及内地的雄舞,创造了一种表现宗教内容的、便于西藏人民和中
原人民接受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舞蹈“羌姆”(意为寺院里的舞
蹈)。它既有印度大乘佛教的缘由特征,又有中国苯教拟兽面具舞、
鼓舞、藏族民间舞以及寿星舞的痕迹。后来,“羌姆”由西藏传入内
蒙,转音称“查玛”;传入汉族地区,称“跳布扎”或“跳鬼”。
羌姆,也叫“跳神”。流行于西藏各地及青海、甘肃、云南、四川
等地的藏族聚集区。是各寺庙根据不同的教派,在宗教节日中表演
的舞蹈。有专门的服饰、道具,表演时多带有面具,参加表演的喇
嘛都经过寺庙的专门训练,各地、各教派的跳法和举行的日期不尽
相同。如拉萨地区,在孩历十二身的“跳神节”举行,晚给姆以前,
先念经,举行传统的仪式,随后,分段表演各种神鬼舞,有.护法
神舞”、“金刚舞”、“牛神舞”等。舞蹈与舞胭之间,还穿擂表演吸剧
形式的宗教故事片段、世俗的摔跤、角斗等。羌姆的特点在于动作
的性格化,舞姿庄重威严,有雕塑感,富造型美。基本动律是摆、
扭、摇、颠,腿部运动有跳、跨、蹦、挪等。静止时往往以单腿为重
心,另一腿前曲抬起,勾脚,上身挺拔,姿态洒脱。手势丰富,模拟
各种佛像的手式均有特定含义:
查玛,于公元16世纪传入蒙古。表演形式可分三类:①、经堂
查玛,殿堂内颂佛专,由2一4人以手式和造型抽象解释经文内容:
②、米拉查玛,寺庙外搭台表演,以说唱为主,舞蹈为辅;③、寺
院查玛,于宗教节日庆典中在寺院正殿门前广场表演,是纯舞蹈形
式,也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每年正月和七月中进行,历时3一
5大,所扮人物28/108人不等,以32一64人居多。均由受过舞
蹈训练的喇嘛饰戴各种“护法神”面具,执各种法器表演。舞蹈以
阎王、鹿神、砧俄的表演最为精彩。
跳布扎,俗称“打鬼”,于北京雍和宫、黄寺、黑寺(慈度寺)等
喇嘛教寺庙内表演。、清代宫廷每年除夕前一天,为除祟祈福,由
雍和官派184名喇嘛到皇宫内中正殿前殿院内率先“跳布扎”,念“护法
经”。随后,北京各喇嘛寺庙于正月期问“跳布孔”,其中无以正月三
一卜日在雍和宫的跳布扎规模最大.场面录为壮观。“城市姆确气出
郭争观”,“有万家空巷之风。”常见的雍和宫跳布扎,共分十三段,
一并连贯的进行表演:1、跳白鬼;2、跳黑鬼;3跳螺神;
二、南传佛教舞蹈
唐贞元十八年,骠国向唐王朝献上的《骠国乐》,其中多表现佛经
内容,还君《白鸽》、《白鹤》、《孔雀王》、《野鹅》等模拟飞
禽的乐舞。从骠国到长安,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乃必经之地,
骠国乐舞的佛教风格也对这些地区的舞蹈风格产生了影响,所以,
在傣族及其邻近的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不少娱佛的舞蹈,
如傣族的孔雀舞、德昂族的象脚鼓舞、阿昌族的白象舞、布朗族的
腊条舞,以舞赎佛成了当地人民舞用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舞蹈基
本上不直接反映宗魏内容矿面是用形体表现各种象征善良优美的动
物,抒发一种虔诚、纯洁的感情,是宗教信仰与民族性格相融合的
形象外化。
北京芭菲舞蹈服装租赁中心提供:,舞蹈服装租赁,演出服装,
56民族服装,拥有上千套舞蹈演出服装、用视觉来记录您的精彩演出!
北京芭菲舞蹈服装租赁官方网址:http://www.xinbafei.com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