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基里安(1947一 )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这是个有
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基里安九岁开始在布拉格舞蹈学院学习
古典芭蕾、民间舞和玛莎·格莱姆现代舞,1967年,二十岁的他得
到奖学金,赴伦敦的皇家芭蕾舞校深造,并被约翰·克兰科相中,
翌年应邀加盟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作演员,两年后开始尝试编舞,
并迅速成为该团最年轻有为的编导家。这期间,他不时为荷兰舞
蹈剧院客席编舞,1 975年顺理成章地成为这家方兴未艾舞蹈剧
院的联席艺术总监,两年后成为独当一面的艺术总监,从此,将
自己和该团一道推上了“当代芭蕾”的顶尖层。
这个成熟期的代表作包括了《净化之夜》(1975)、《回到陌
生的土地》(19 75)、《D调交响曲》(19 76)、《孩童游戏》(197
8)、《小交响曲》(19 78)、《赞美诗交响曲》(1978)、《格拉哥利
文弥撒曲》(1979)、《梦幻舞蹈》(1979)、《田野弥撒》(1980)、
《士兵弥撒》(1980)、《被遗忘的土地》(1981)、《顽童惊梦》
(1984)、《月娘》(1988)等等,其中的《小奏鸣曲》采用了捷克作
曲家莱奥什·亚纳切克(1854-1928)的宗教合唱曲,并以无法遏止
的精力,讴歌了人类共有的欢乐与悲伤;《赞美诗交响曲》来自斯
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带有虔诚的宗教色彩;而《士兵弥撒》由清一
色的男演员表演,灵感同样来自天国的歌声。《回到陌生的土地》
是他所有作品中知名度最高者之一,同样以亚纳切克的音乐为背景,
而舞蹈则是一连串颇具雕塑感的双人舞和三人舞,表现出强烈的造
型意识,因而成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美国乔弗雷芭蕾舞团的演出
剧目。
这些作品中,大多为中小型的交响芭蕾,也有少量大型的舞剧,
比如《顽童惊梦》和《月娘》,前者的灵感来自科莱特的儿童诗歌,
描写了发生在一个儿童房间中的梦幻:所有原本无生命的玩具都复
活了,他们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演出了一出现代版本的《胡桃夹
子》;而《月娘》则取材于日本民间故事《竹取物语》,为了给竹
姬的传奇故事提供相应的音乐背景,基里安采用了日本的现代打击
乐伴奏,而整个舞台则分割成了天上人间两个时空,从而使人物的
时空关系能够让观众一目了然。基里安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也有着
浓厚的兴趣,由此产生了一部融地道的澳大利亚土著动作与基里安
语汇于一体的“当代芭蕾”三部曲——《流浪者》(1981)、《跺地声
声》(1982)和《梦幻时光》(1983)。
与福赛斯截然不同,基里安的作品在动作风格上相当折衷,既
不前卫,也不激进,表面上抽象,动作上属于巴兰钦式的新古典主
义;即强调与音乐的同步,每每将流畅如水的古典芭蕾与感情充沛
的现代舞有机地融为一·体,也营造出强烈的形式感,而在核心之处
却燃烧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在编舞手法上,他的作品节奏
鲜明,乐感细腻,调度讲究,结构清晰,从不以高难技术的炫耀取
胜,而更多地抒发出某种质朴的诗意,甚至还不时地带上一些东欧
民间舞的情调,给人乐舞浑融、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基里安是继德国现代舞编导大师库特·尤斯(1901- 1979)以来最
杰出的中欧编导家,而在偏爱宗教色彩的表情方面,则与美国当代
芭蕾编导家约翰·诺伊梅尔(1942一 )和英国当代舞大师罗伯特
·科汉(1 925一 )如出一辙。就喷薄欲出的创造灵气而言,他可
以同杰罗姆·罗宾斯、埃里奥特·费尔德(1 942一 ,美国、当代芭
蕾编导家)相提并论。他融芭蕾和民间舞于一体的成功路向也影响
了一大批同时代的编导家,如英国当代芭蕾编导家克里斯托夫·布鲁
斯(1 945一 )等等。
基里安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为舞蹈团体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结构:
他的荷兰舞蹈剧院目前包括三个团:一团是剧院的主体,集中了全
体风华正茂的表演家,并且代表着剧院的最佳阵容和精神状态;二
团是附属舞蹈学校毕业生的实习演出团,为他们走向成熟,进入团
提供必要的过渡;三团则是专门为四位进入不惑之年的优秀表演家
设立的小型演出团,由基里安和世界各地敢于迎接挑战,且真正富
有创意的团外编导家根据演员的具体情况度身创作,或通过购买版
权的形式,演出适合中年舞者条件的作品。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