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当芭蕾史走进现代时期时,出现了一批出类拔
萃、光彩照人的男明星——俄国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鲁道夫·努
里耶夫、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丹麦人
埃里克·布鲁恩、彼得·马丁斯、彼得·邵富斯等等,为芭蕾男演员至
少夺回了丧失良久的半边天。
浪漫芭蕾时期的著名评论家泰奥菲勒·戈捷是个对女性芭蕾明
星崇拜得五体投地之人,与此同时,他对芭蕾中的男性舞者则极尽
贬低和丑化之能事。在他的眼睛里,男性舞者是某种奇形怪状和不
体面的东西,而不要男性的芭蕾舞剧才能表现出最高尚的情趣。这
种观点的偏激显然带有某种幼稚可笑的成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
如果这个世界仅是一个单性的世界,一切均处于一种单性的状态之
中,该是多么的单调和乏味!该是多么大的灾难和困惑!!更有,
倘若真地出现了这种状态,也只能是人为的、反自然的和变态的,
因而注定是短命的!生活中尚且如此,舞台上又怎能例外?阴阳互
补的规律是永恒的,更是有趣的。
美籍俄国芭蕾编导大师乔治·巴兰钦尽管号称“芭蕾就是女人”或“
芭蕾就是芭蕾女舞者”,但他的芭蕾晚会中却从未出现过女子独舞,
或女子群舞占领整场演出的情形。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单性晚会只
能因过于单调乏味而自我淘汰。
“ 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生物规律不仅出现在舞台上和剧场
中,而且也出现在练功房里。巴兰钦的一位缪斯苏珊·费雷尔曾直
言不讳地说:“如果有位男子在一旁看我练功,我会不知疲倦。相
反,如果目击我练功的是位女性,我很快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然而,稍加思考后,我们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包括评
论家在内的观众之掌声大多是冲着那些女性的明星舞者去的,但
归根结蒂,这些女性只是些像芭蕾舞剧《葛蓓莉娅》中的同名角色
那样的台前玩偶,在芭蕾史上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绝不是她们,而是
处在幕后的男性的编导家们!
从宏观上来说,阴阳平衡应该是人类历史,更是芭蕾史上的一
大理想。而只要人类存在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之中,芭蕾舞者在幕
前尽管大多以阴盛阳衰为主,却恰好与幕后的男性编导家占有的
绝对统治地位呈宏观的协调状态。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