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在1 0世纪末形成封建王国.1 5世纪是波兰古典文化的辉煌时
期1 8世纪后期,波兰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波兰民族饱受
亡国之灾,但民族性格顽强不屈,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开朗的性格。
波兰人民能歌善舞,民间舞蹈丰富多彩,与民歌的关系密切,具有浓郁
的生活气息。波兰民间舞蹈主要有“波罗涅兹”、“玛祖卡"、“克拉科维亚
克、“奥别列克”和戈拉尔斯克”。
“波罗涅兹”意即波兰舞,是波兰西南部拉维奇地区的民间对舞,音
乐节拍为3/4,常由弱拍起。它的前身是波兰民间舞蹈“霍地宗”,这种
舞蹈开始是在婚礼仪式.上跳的,后来成为其他庆祝活动上被人们所
喜爱的舞蹈,由农民慢步舞发展而来,参加人数不限,但排列成行,
男舞者右手拉着女舞者左手,在庄重而缓慢的行进步伐中作相互间的礼
仪性动作。到了18世纪,从民间传到普通的贵族中,后来进入宫廷,
逐渐从波兰传到了全欧洲。巴黎的舞蹈编导们改编了“霍地宗”,使它
更适合于宫廷的各。种庆祝活动,并起名叫“波罗涅兹”,成为全欧洲
流行的一一种文雅、端庄、高贵、稳重的礼仪舞蹈,隆重的宫廷舞会
都以它开头。作为舞会舞蹈,“波罗涅兹”比较容易学习和记忆,它的
基础是一个有节奏的、连贯的、柔和不变的步法,每小节的第三拍是
柔和的深半蹲,包括一些屈膝礼和鞠躬。在“波洛涅兹”中没有装饰性
的舞蹈动作,也没有复杂的动作和舞姿,但要求有威严的气概和高雅
的风度。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曲(玛祖卡和玛祖列克)流传到法国
后的通称。这种急速而动作丰富的舞蹈产生于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
波罗地海沿岸玛祖尔人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
各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玛祖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最初形式
目前已经没有人知道了。现在一般是男女双人集体舞形式。跳“玛祖卡”
时,舞伴围成一圈,脚和后跟互击,舞步以带屈伸行进的三步为主,有
80多种不同的舞步,队形变化丰富,有绕行、圆圈、穿插、旋转等。传
统上用风笛伴奏,音乐节拍为3/4拍,第二拍是强拍。各国舞剧编导们
根据波兰“玛祖卡,,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表演形式,被统称为“玛
祖卡”。
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省流行一种名叫“克拉科维亚克’’的民间舞蹈,以
对舞为基础形式,男女舞伴对面而立,男舞者右手扶女舞者腰,女舞者左
手轻搭于男舞伴者肩上,男女舞者另一手插腰或高举,作骑马行进似的横
跨步或双人绕行。舞中常插入以表现男性气质的大幅度跳跃动作,最典型
的是空中双腿碰击动作,舞者服饰华丽。该舞的音乐节拍为2/4拍,舞蹈
有铃鼓伴奏。舞蹈风格轻快有力,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感。
“奥别列克”是波兰沃波奇诺地区的民间舞蹈,舞蹈音乐节奏为6/8
拍,属于集体舞性质的对舞,舞时男舞者在女舞者左方站立,右手扶女舞
伴腰,女舞伴左手搭男舞伴右肩,另一手自由摆动。主要步伐是双人由慢
至快的旋转,舞艺高超者常穿插表演各种单腿交替跪转、跳跪等特技,互
相竞技。舞蹈风格奔放,以快速的双人旋转和托举技巧著称。
“戈拉尔斯克’’是波兰塔特尔山区流行的民间舞蹈,舞蹈时男子手持
长柄斧,做各种腾跃和快速多变的顿足踏点,女子以灵巧轻盈的舞步相呼
应,边喊边唱边舞,生活气息极为浓烈。该舞展现了塔特尔地区人民粗犷
和炽热的性格特征。
新芭菲舞蹈知识讲堂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