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彼得大帝的改革有着直接的
关系,改革之前的俄罗斯尤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欧洲都不突出。正是有了
对西欧义化,尤其足法国文化的学习和引进,才奠定了后来俄罗斯芭蕾舞
的国际地位。
芭蕾中心的转移
俄罗斯没自.经历过文艺复兴时代的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和精致化过程,
所以在遭遇现代世界后便奋起直追。西欧文化在1 7世纪末曾经进入过彼
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法语也就成为朝廷的官方语言。
早期俄罗斯的芭蕾生活
俄罗斯人对法国艺术优雅的狂热爱好也延伸到了舞蹈,沙皇彼得大帝
直接从凡尔赛宫进芭蕾大师和音乐家。后来,英国和意大利的舞蹈教师和
乐师也来到莫斯科1734年女皇聘用法国人为贵族武备学堂士官生传习西欧
礼节和舞蹈,四年后建立了俄罗斯第一所舞蹈学校——圣彼得堡戏剧学校
1773年在莫斯科教养院内设立了芭蕾舞班1736、1776年在圣彼得堡和莫斯
科相继建立了固定的芭蕾舞团,为以后俄罗斯两大芭蕾中心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芭蕾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是西欧芭蕾的翻版。
在法国大革命动摇了西方各国封建主义的基础很久以后,俄罗斯的这
种基础依然牢固而活跃。负责马林斯基剧院的不是一位专业人员,而是一
位由沙皇任命的朝臣。沙皇身边的人全体出动看芭蕾可以占满三个剧院。
民族风格的确立和芭蕾中心的转移
从19世纪30年代初逐渐形成俄罗斯芭蕾的民族风格,瓦尔贝尔赫是
本土成长的芭蕾代表人物。他提出过将俄罗斯表演风格、法兰西的结构形
式、意大利的哑剧和娴熟技巧三者综合一体的主张。此外,通过将俄罗斯
文学作品改编成芭蕾舞剧的做法也是促成俄罗斯芭蕾民族风格的重要原
因。另外,这一时期的俄国芭蕾基本上沿着浪漫主义轨道前进,舞剧中舞
蹈与哑剧截然分开,哑剧只起辅助作用,剧情只是为了炫耀女舞蹈家技巧
的借口。
从1 9世纪40年代起,外国舞蹈家们频繁访俄,塔里奥尼父女、佩罗、
圣·莱昂等人的表演和编导活动'特别是布农维尔的学生约翰逊(在 圣彼得
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学活动,向俄国舞蹈界传授了法西、意大
利两大舞派的精华,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俄罗斯舞派 19世纪下半叶
欧洲浪漫主义芭蕾走向衰落,复兴芭蕾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俄国肩上1 860年
前后,法国的编导和舞蹈家莫里斯·彼季帕( 1819-1910年)来到圣彼得堡,
这位曾经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主演过《吉赛尔》芭蕾大师在马林斯基剧
院创建了俄罗斯帝国芭蕾舞团,他把该团塑造成当,时最好芭蕾舞团之一,
并通过它让俄罗斯最终也开始进入西方世界。彼季帕是继佩罗和圣·莱昂之
后,在圣彼得堡帝国剧院担任艺术总监的又一个法国人,这一阶段浪漫主义
芭蕾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俄罗斯。
新芭菲舞蹈生活馆原创文章
手机:13811801600
手机:13661118529
手机:13811150792
座机:010-842881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